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南朝枭雄传 > 第十三章 洞庭寇

第十三章 洞庭寇

    傍晚时分,郢州刺史李威前来求见韩端,并带来了他用了一下午时间写出来的《请抑豪强疏》。

    只看到这份上疏的名字,韩端便满意地点了点头——先不论才干,最起码这个态度,就能够看得是个此人是个有担当的。

    疏是就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见、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的上奏文体,前面再用了一个“请”字,表示“抑豪强”这个建议是他提出来的,只是提请皇帝批准。

    这表明他不惜与世族豪强为敌,也要紧跟皇帝陛下步伐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才是韩端最为看重的。

    整篇上疏用工整的隶书写就,洋洋洒洒足有五页之多,其中不但写了先前和韩端说到的禁家学、分户令和推恩令,还又加了几条“禁私蓄兵器”等建议。

    冷兵器时代要想全面禁止刀、剑这样的短兵器基本不可能,而甲、弩、矛、槊以及具装历朝历代都禁,根本没有必要老生常谈。

    但李威提出的所有短兵均需在官府备案,以及严禁蓄养私兵、禁止私印书籍、私刻印符等建议,却让韩端耳目一新。

    “这个亭僻,还真有宰辅之才!”韩端拿着奏疏仔细阅览,一边心里感叹,一边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印书、藏书不能一概禁止,否则不利于民间学识传承。”

    李威却道:“民间不但私印经史子集,还会私印谶纬、天文、兵书、历书、佛经等书籍,陛下,若不严禁,后果堪忧啊!”

    “不是不禁,而是不能彻底禁绝。”韩端谆谆善诱:“所以要在其中取一个平衡点。比如,朝廷设立一个司曹,专门负责审核、稽查民间印书事务……”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

    李威的领悟能力确实极强,稍作思虑过后,他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设立印务稽查司之前,还是要先修律法,否则官吏们无章可循,无律可依,反而会弄出麻烦来。”

    韩端颌首道:“就是这个道理,你单就此事写一份文书来上奏中书,朕会让老严那边审议之后尽快颁行。”

    “大军再歇息一日之后便要继续南下,郢州朕就交给你了。”

    李威躬身作揖道:“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朕给你留下两千甲士助你行事,另外,无论是均田清户还是释放奴婢,都是有利于百姓之事,官府要多派人手走访乡里,多做这方面的宣传,善加诱导,将老百姓发动起来共同参与其中。”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民得利则国得利,为官者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封建时代,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县下的乡、里虽然也有乡长、里长等基层小吏,但他们的权力除了收税、徭役以外,其他权力基本都落在三老和宗族士绅手里。

    交通不便,朝廷直接治理成本太高;百姓愚昧、无知;宗族豪强势力太大,官府连收取赋税、征发徭役都要借助当地宗族豪强的力量……

    皇权难以渗透,官府只能依靠宗族豪强来治理乡里,朝廷更是鞭长莫及,所以世家豪强作乱,往往能裹挟大量无知百姓,而底层百姓也从来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

    这也是朝代更迭之际,效忠旧朝的大多是上层官僚士族,而鲜少平民百姓的一个原因。

    然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交通就是一个最大的限制,所以“皇权下乡”,首先就得修路,将能通行车马的大路修至各个乡里。

    此外,还得派大量胥吏到乡下去宣讲诏令政策,使百姓们的思想言行不被宗族豪强左右、不被裹挟操纵。

    而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开启民智,这就得先扫盲。

    所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只要去做,就会慢慢看到成效,终有一日,能彻底改变现在这种状况。

    ……………………

    距离明军攻破郢城已经过去了三日,夏口城内却还是一片冷清。

    虽然只是短短数日围城,却仍然有不少被逼上城头守城的百姓因此而死去,青壮男丁的死亡,对许多人丁单薄的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毫无疑问,失去了壮劳力,家里以后的日子将会过得更加艰辛,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活不下去。

    然而,这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韩端不可能因为有百姓守城便放弃攻城,而城内百姓也无力反抗“巴州府衙”的强行征募。

    如今罪魁祸首已经伏诛,官府便开始收集这些枉死的百姓的身份讯息并登记造册。

    当然此举并不是要秋后算账,而是准备要给他们的家眷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扶持,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

    事实上,这些死在城头的民夫和士卒也只是受害者,他们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李威在忙着对付豪强、安抚百姓之时,韩端已经来到了巴州(今湖南岳阳)。

    站在巴陵城楼,极目远眺,只见湖面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感受着八百里洞庭之万千气象,心胸豁然开朗。

    登上此楼,韩端很自然地想起了范仲淹,想起了他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难以想象,将洞庭湖景色描写得如此生动的范仲淹,竟然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