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网游竞技小说 > 塔防战略 > 232 上太空(五)

232 上太空(五)

备的,还有一级火箭没有启动的导弹。

    这也是不得已,因为根据反复计算,不把小行星脑袋削掉一节继续减轻重量,最少还要再发十罐燃料上去,才能把它降到近地点一千公里的轨道。

    总之导弹先上,点火时机、弹道,都是经过超算反复计算的,但削出来的形状如何,后续轨迹偏移量,还得碰运气。

    正式行动,导弹准确命中。

    低轨道的一群已经调整好姿态对着小行星的卫星,拍照的拍照,侧波段的侧波段,很快计算出剩余主体的轨道偏移量。

    按计划,最好的结果是一导弹上去,直接把小行星的速度制动到人造卫星的水准,那样后续的燃料消耗比较小,甚至可以考虑捕捉器以后再用。

    但爆炸这个东西,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现场勘测,肯定没办法那么精准。

    最终,剩余不到一千吨的主体,还是比同高度人造卫星,快了两百米秒。

    看起来不多,但是一千吨的东西要获得两百米秒的速度,哪怕在太空里也要耗费巨量燃料。

    不过导弹攻击到底还是大幅度降低了小行星的速度,因此其轨道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远地点距离从三百万公里,缩减至……刚好会被月球捕捉撞上去。

    差了点,只能上了。

    在1800公里高度轨道待命的捕捉器继续升轨,在小行星变轨后1900公里近地点之前与其汇合。

    什么?碎片?

    几千公里外的碎片按球面非均匀分布、非匀速散射出去,其中大部分是远离土球方向的,捕捉器被直接命中的几率几乎没有。

    接下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轨道微调,捕捉器才把小行星主体抓住,打孔抓牢时距离近地点仅剩三小时十二分。

    捕捉后进入更紧张的阶段,通过捕捉器主体的各种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地表c国调动了几十台超算,来运算各个方面,整体质量重心位置,整体推力方向要如何调整,后续推力方向怎样等等。

    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五十二分。

    捕捉器在成功捕捉后首次点火,只开了2%的推力。

    这里是对前面计算参数的一个反馈,小行星的移动方向、抓取结构是否有位移等等,都会决定接下来的策略。

    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二十六分,推进策略小幅调整,推力增加至16%。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本次在太空里用的推进器,和地面用的大有不同,是给登月计划准备的发动机类型,推力较小,燃烧燃料的速度相对慢一些,但每吨燃料产生的米秒数(比冲)更大。

    具体数值对比的话,地表使用的火箭第一级,比冲在两百到三百之间,哪怕在高度九十公里以上大气超稀薄区,比冲也不超过三百二。本次使用的,比冲值达到了四百五十,同等燃料要多出一大截推力。

    为什么地面不用这么厉害的发动机?

    第一,地面比冲上不去,这类发动机的地表表现,还不如正常的一级发动机。

    第二,没办法做大,要获得额外比冲,是需要对燃料进行额外增压的,而且是燃烧后增压,稍微大一点,材料就会融毁。因为做不大,所以用千牛这类力学单位计算,实际推力很小,在大重力环境下根本给不出加速度。

    总之依靠之前的准备的燃料,五个推进器构成的推进组,完成捕捉后,要全力推三十到三十二分钟,才能把燃料耗尽,不像是普通火箭一样几百秒就要烧掉数百吨燃料。

    小行星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十分,捕捉器发动机停止,静静等待霍曼转移的时机。

    近地点时限十八分五十秒,发动机全功率启动!

    然后就是漫长的霍曼转移时间。

    地面观测、伴随计算的小行星轨道,远地点不断变化,从撞击月球,到被月球弹飞,再扭曲回来变成绕地轨道,接着远地点不断与土球拉近距离。

    近地点(前)过去的第七分钟,捕捉器再次熄火,剩余燃料8%,之前的近地点已经成了远地点。

    近地点(现),距离地表高度600公里,半周绕行时间约九十分钟。

    要利用好燃料,接下来就要等到现在的近地点,再进行霍曼转移机动。

    第一次抓捕行动,抓捕器最终燃料耗尽时,目标小行星近地点600公里,远地点900公里,没到预期最好的状态,至少也不是最差。

    虽然距离空间站还挺远,但这样的高度起伏,已经能够进行再次燃料补给了。

    小行星是预备材料,新空间站不管是人员、电力、设备都没到位,不需要现在就把它弄到位。

    另外小行星进入相应轨道上,跟空间站进入相对静止且足够近的位置,也需要等待窗口,最近的窗口时间要八天,之后每十几天才有一个窗口。

    c国这次动作太大,有外层空间观测能力的国家纷纷表示震惊,要求c国给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