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明科技,改变生活

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明科技,改变生活

 和玻璃镜子一样,刚推出的自行车、三轮车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属于奢侈品。

    但任何一种商品,从问世到普及,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经历相似的过程。

    总之,交通工具的增加,道路设施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大明帝国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从比较高端的四轮马车、人力三轮车、两轮自行车,再到咯吱咯吱的独轮车,社会各阶层都有自己在经济上、生活上适用的。

    而为了方便维护道路,专为独轮车设的石槽路,更是方便了底层百姓。不管是赶集、拉物,还是坐上俩人,独轮车可比挑扁担省力多了。

    工具的普及,意味着效率的提升,百姓便有了空闲时间能干更多的活计,能收入的更多。

    这些改变或者是很小的,但积累起来,则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

    当然,对于赵大宝,以及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未必能看到这些。或是为了兴趣,或是为了出名,或是为了升职,可都提高了他们对研制的热情。

    皇帝对于赵大宝的喜爱,也是由衷的。尽管这个简单的类似八音盒的装置,并不能让他感到震撼。

    为了氛围轻松些,皇帝在殿外的树荫下,继续与赵大宝谈话。

    “科学院的大人们正在把蒸汽机搬到船上,在永定河上做试验。”赵大宝讲述着,还用手比划着,“蒸汽机很大,冒着烟,老百姓都来围观。”

    皇帝微笑颌首,最简单的往复式蒸汽机已经研制成功,但控制系统还有待改进。应用于船只航行的话,差强人意,效果肯定不是很好。

    但那又怎样?“富尔顿的蠢物”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嘲笑,但只过了九年,就成为了世界汽船首航的“克莱蒙特”号。

    从风帆蒸汽两用到全部蒸汽动力,从木制船到铁制船,从蒸汽划桨到螺旋桨推进,正确的道路都在他的脑中,结束人力或风力行船的历史还是幻想吗?

    不,在皇帝眼中,在他有生之年,这都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朕有时间会画几张图纸,让科学院少走些弯路。”皇帝带着欣慰的笑容说道:“蒸汽动力船是一定能成功的,也必将航行在我大明帝国的河流海洋。”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继续说道:“蒸汽机的改进也不能放松,这是应用于实践的关键。嗯,你就学好机械制造,钟表算是复杂的,学通了,其他也就简单了。”

    赵大宝用力点头,恭谨地应承。

    从忍饥挨饿的孤儿,到吃穿不愁的少英院,再到有品级有俸禄的科学院,他的经历使他更珍惜这样的境遇。

    尽管他也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对于机械制造却表现出了悟性。好木匠不一定有大学问,读书人却也做不好木匠。

    皇帝并不因为他小学毕业都很困难便轻视他,术业有专攻,草根也能成为科学家。而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在大明,也是少数,也够用了。

    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在大明帝国逐渐地得到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