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一十章 虚假的扩张

第一百一十章 虚假的扩张

拿下燕京,顿时让分兵的金军陷入了被动。

    要了解金军的被动,首先要了解金国的国土现状。

    实际上,金国并没有拿下中京道全部州县。

    西面的城池较少,都已拿下,但在炭山以东的宽阔草原上,金人对游牧民的控制力还非常有限。

    而在东面,金军则止步于利州、潭州一线。

    再向东,建州、兴中府、川州、安德州等地还没有被金军拿下,更别提辽西走廊一线的沿海诸州了。

    其实,上京道的情况更严重。

    金国攻下的临潢府只在上京道东南角,西北大片的区域都没有纳入掌控。

    不算人口,仅从地域上看,金国在上京道的控制区,还不到实际行政区域的五分之一。

    甚至,女直人的传统势力范围东京道,也没有完全纳入金国的直接统治。

    铁骊王府以北的广大区域,并不属于金国直辖。

    其中一部分是羁縻部族,还有一些偏远部族,连羁縻都不是。

    正全力向西南扩张的金国,也没多余的精力和兵力,去征服这些比生女直人还穷还野蛮的部族。

    之所以会出现各地还有大半土地都没有纳入控制,就仓促派大军奔袭千里追击辽帝的情况,乃是基于金国国情的无奈选择。

    女直人起于蛮部,起兵后,虽然对辽国屡战屡胜,土地和人口不断扩充。

    但因为主体种族人口稀少,而且政治文化上的极端落后,使得金国对新占领区的消化和治理非常粗糙,实在没办法做到如同舟社这般从容。

    其扩张政策从起兵时开始起算,大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兵之初,金辽双方的战争潜力极不对称,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人口充实弱小的国力。

    双方的战争多发生在女直人传统势力周边,新征服的土地上有大量的辽系女直部落和渤海人村落。

    此阶段,金国每打下一地,便区分不同种族实施差别化政策。

    对契丹人和他们的忠实走狗奚人,金军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多次制造屠城事件。

    只有杀够了人,才能震慑敌对势力,并彻底断绝心思各异的生女直各部之退路。

    并通过屠杀处于辽国社会上层的契丹人和奚人,获取政权扩张期急需的社会财富。

    对辽系女直人和渤海人的策略,则是打感情牌。

    完颜阿骨打亲自下场,宣扬女直、渤海两百年前是一家。

    由此,才将这些亲金部族编入猛安谋克,以快速扩充军队。

    对汉人、高丽人等拉不上关系的种族,金军的做法就是直接掳为生口,驱使他们耕种和务工,替换女直人专心打仗,以增加金国的战争潜力;

    第二阶段,金国的基本盘扩大,并由防御转为进攻。

    再征服的土地上,极少有辽系女直和渤海人,第一阶段的消化政策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完颜阿骨打等女直人精英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看到了直接掳掠生口的做法弊大于利,转而限制和打击私掠生口的行为。

    除了通过战争有计划的获取生口外,金国对新占领区的人口消化主要是两点做法。

    一是迁徙部分人口至金源内地建村安置,以进一步充实基本盘,并削弱新占领区的战争潜力,防止反叛。

    二是任用官员治理新占领区,组织该地剩余的人口恢复生产,以为金国继续扩张提供钱粮支持。

    这时,便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些官员从哪里来?

    女直人落后归落后,其实也有诸如完颜撒改、完颜希尹这样懂得治政的人才。

    但这样的人才毕竟太少,而且基本靠天收,完全跟不上国家扩张的步伐。

    所以,金国这几年新取得的城池,绝大部分就任的官员实际上还是辽国那一批。

    为了防止这些人不尽心履职,或是私通外敌,金国朝廷还规定外任的官员,其家属必须在金源内地安置。

    但是,辽国遗留的官员要是真的很好用,也不会被金国打得亡国了。

    而且,金源内地本就苦寒,承载的人口总量相当有限,一味内迁也不是办法。

    去年,完颜阿骨打便派遣蒲家奴和宗雄把内地猛安谋克的百姓分出一万户,外迁到泰州定居。

    随着灭辽战争正式启动,金国的扩张速度急剧加快,第二阶段的扩张政策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如何在庞大的新占领区建立稳固的统治,是完颜阿骨打等女直当代英杰们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其优先级甚至要超过打赢和辽国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