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水浒新秩序 > 第八十三章 皇帝去哪了

第八十三章 皇帝去哪了

  随诏书送达的,还有完颜阿骨打托使者专门带给完颜斜也和完颜宗翰二人的口谕“同舟社在做什么”?

    很明显,皇帝对战争形势非常忧虑,尤其是对已经介入辽国局势的同舟社极其忌惮。

    完颜阿骨打甚至不惜放开对军队的禁令,允许各部自己“扩充队伍”,并要求大军留在中京道“经营庄稼,牧放马匹”。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皇帝并没有捆缚前线将帅的手脚。

    究竟是速战速决快速拿下燕京,还是连同辽国和同舟社一起收拾,全由都统完颜斜也和诸副都统商议后自己决定。

    但完颜阿骨打也有自己明显的倾向,至少在稳固中京道之前,他并不支持大军贸然进入南京道。

    皇帝定了调子,完颜斜也本来对战局就没有明确的态度,自然遵照执行。

    完颜宗翰终于放下了包袱,当即跟斜也分析起战局来。

    其人认为不管南不南下,都要先摸清南京道的具体的情况。

    假如,万一,可能的话,正好赶上同舟社进入燕京,与辽人激战正酣,对金国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机会。

    所以,关键还是要稳住中京道,并准确掌握南京道的情况。

    这一仗打了这么久,即便辽帝没有派援军北上,南京道与中京道之间也不可能一点联系都没有。

    完颜宗雄建议改变策略,大军停止攻城,转而以谋克为单位巡视地面,对已控制区域的百姓进行编户,并借机查探辽军最新动向。

    完颜斜也确实缺乏统帅大军的经验,但其人既是本次征讨的都统,也是大金未来的继承人,并不是没有半点战略眼光。

    皇帝处理诏书和口谕的不同知秘范围,也是明白无误地对他还不放心,其人如何不明白该怎么做,当即对堂兄的建议照单全收。

    数日后,完颜宗翰麾下部将完颜希尹擒获了一名逃回北安州寻觅家人的辽主御帐亲军军官。

    从这名与辽主庶长子赵王习泥烈同名的护卫嘴中,完颜希尹得到了辽帝耶律延禧已经远遁云内州,并于途中杀死自己的儿子,引发亲军逃散的事件。

    辽主昏庸无道,致使天怒人怨,就连身边的御帐亲军都尽皆逃散。

    这个时候的耶律延禧最脆弱,只要带上几千强军,就能轻易擒获他。

    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让辽帝在云内州站稳了脚跟,便再难寻到这么好的机会。

    要知道辽国西南、西北两路都招讨司还有不少游牧民散落各地,耶律延禧集结这些人马后加以整训,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完颜宗翰综合分析敌我形势后,立即派遣使者向都统完颜斜也汇报了这一情况,并请示带兵追击辽主。

    其人认为南京道是辽国的精华所在,人口众多,城池稠密,不管是金国,还是同舟社,短时间内都难以攻下并稳住南京道。

    无论哪方先出手,因为辽国的抵抗和另一方就守在一旁,都会陷入被动局面。

    如其干看着南京不能下嘴,不如留下部分人守住中京。

    再带精锐兵马向西,一举击败并擒获尚未整合西京道力量的辽国皇帝,赶在同舟社还未介入辽国局势之前,拿下西京道。

    而后,有辽帝耶律延禧在手,无论是降服还在辽人手中的南京道,或者给刚刚打下燕京的同舟社添麻烦,金国都能处于主动地位。

    完颜宗翰这个建议极为大胆,事关金国、辽国和同舟社三方的利益争夺,做得好固然可以掌握主动,像宗雄所说一样通吃,但万一失败了呢?

    不管打什么仗,一旦让同舟社掺和进来都不好办。

    徐泽的狡猾,金国高层可都领教过,谁敢保证自己能玩得过他?

    完颜斜也决定一面抓紧时间整编降军,一面派遣使者快马回会宁府请示皇帝,左右不过耽误多少天的功夫,再急也要先稳住中京道再说。

    虽然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时机可能就要错失,但完颜宗翰也知道斜也作为主帅的压力,只能按他所说做好两手准备了。

    大战将起,辽帝丢下在南京众官仓惶遁逃的行为,让敌人同舟社和金国抓住了机会,即将发动对辽国的致命一击。

    而且,耶律延禧不仅跑路了,还在路上跑丢了充当自己仪仗、护卫、传令等任务的御帐亲军,短期内自然不可能再向燕京下达任何诏令。

    也就是说,大敌当前,留守燕京的辽国官员也联系不上耶律延禧。

    急需皇帝凝聚人心,对抗强敌之时,燕京却没了皇帝,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