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乱世南唐 > 第七十三章 自然科学

第七十三章 自然科学

解兄长的想法,想吃肉,又怕烫嘴。可这争天下,哪有不冒险的。北宋现在固然强大,但是天下割据势力颇多,南唐不仅实力较强,又占据长江天险。只要巩固江防,在拿下其他割据势力之前,根本不会对南唐动手。

    远在剑浦的孙宇丝毫不知道朝堂里发生的事情,今天是刺史府落成的日子,孙宇到剑州小半年了,总算能够正儿八经在刺史府办公了。刺史府一进正门是个前院,两侧是各属官小吏的办事所在,正堂是孙宇办公的地方。后面还有一个院子,乃是孙宇及家眷居住的地方。

    “先生,各县官员空缺严重,咱们也该广纳贤才了。”富沙、尤溪、顺昌三县,起码还有个临时任命的县令,沙县目前就靠自己留下的士兵在维持秩序,县衙空空如也,总不是个办法。

    “是该招募一些,但是也不能太多了。这官员都得吃俸禄,多了自然开销大,而且极易互相推诿扯皮。不若每县再设一主簿、一推官、一学正足矣。余下小吏衙役等,给予一些名额,各地自行招募即可。”徐易对南唐的官制是相当不满,官员之间纠缠不清,互相推脱是常有的事情。

    “也行,不过这学正不能直接任命,得在我门下学习一番,通过我的考校才能赴任。另外,我欲再设一州学,教授各项技能。普通人学再多经义,意义不大,不若学点安身立命之技。”孙宇自然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削减经义的比重,增加数学跟自然科学,在这个世界播下科学的种子。等到自然科学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老百姓的生活必然大为改善。

    “大人想要与天下儒生为敌?”徐易一听,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自家刺史大人疯了不成。自汉朝独尊儒术以来,这儒家就占据了天下正统之位,所有的读书人都自称圣人子弟。若是想改变这个,恐怕得被天下读书人所恶。

    “先生,你想啊,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有多少能够金榜题名?与其一辈子穷经皓首,无所作为,不如学点技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为家人改善生活,不好吗?本官非是说经义不重要,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学习经义,先生以为然否?”自己这位司马,可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生,自己首先得说服他才是。

    “十人读书,中秀才者一二,十个秀才也难出一个举人。至于进士,除了学问外,还得看运气,有些学问不错的举人,终身也难入榜。”徐易摇摇头,像他这样的少年进士,少之又少。比如他的老师,学问人品都是顶尖,奈何三次都落榜,只得回乡教书,这辈子恐怕也就止步于举人功名了。

    “那不就是了,大多数人于此道并无天赋,但是却可能擅长别的。比如打铁、比如修水渠或者筑城,就好比那宋公子,人家就适合出海贸易,咱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孙宇侃侃而谈。

    “大人所言有理,那在经义之外,准备教些什么?”徐易想想,确实是那么回事,既然不擅长,坚持就变得毫无意义。就好像那三个大匠师,读书估计不成,但是那手艺确实好啊。若是换自己去打铁,估计比他们差远了。

    “是这样的,普通学子增加一门算学和一门自然科学。”既然徐易有些松口了,孙宇倒是无所谓了,直接说出来。

    “算学也是君子六艺之一,倒是没太大问题。这自然科学是?”徐易自问读书颇多,也算见多识广,可从来没听过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就是研究自然中的一些规律,加以利用。圣人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哪有神鬼之事。”对付这些儒家门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实诸子百家中,墨家于此道最为精通,只是后来没落了,现在已经鲜有耳闻。

    “当真?”徐易从没思考过这些,难不成这些都有规律不成。

    “先生你猜,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孙宇想起后世出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就用它来打破徐易心中的桎梏。

    “当然是大铁球先落地。”徐易毫不犹豫回道,肯定是重的物体先落地,这点常识他还是有的。

    “那先生等会看好了。”孙宇吩咐手下亲兵,去寻两个体积差别较大的铁球来,估计一会徐易得惊掉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