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三百九十节 削藩(2)

第三百九十节 削藩(2)

的地方西军势力,很难清除。任由他们把持地方官职,又实在是不合理。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陕西。

    东藩括地,其实只是对藩镇家族有好处,对于那些中小西军家族来说,他们只是占有县级以下政权,世袭罔替,现在要拿走他们的权力,却不给藩镇首领那样的好处,他们自然是要反抗的。

    这样的反抗规模,跟唐朝时候的藩镇类似,都很难彻底清除。所以东藩府认识到,境内藩镇是不容易吞并的。倒是辽东很稳定,刘佶建立的,是一个弱民强国的体系,十分集权,根本就没有什么地方实力派,如果有,早就被刘佶清洗了。但西军不同,林永、吴阶是藩镇镇抚使,他们下层军官就是知州、知县,一直到都保长、保长,这样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很难用武力消灭。

    这才是真正的封建势力,容易打败,很难征服。

    东藩括地结束之后,朝廷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知道削藩果然没那么容易。虚弱的江藩、西藩他们削不动,强势的东藩竟然也削不动。

    新的平衡形成了,一个更强大的东藩,和一个依旧苟且的朝廷。

    朝廷大而弱,东藩小而强,谁也不敢动手,谁也不想动手。

    于是晏湲第四次执政后,将竞争方式转向了其他领域,比如制度建设上。朝廷相比东藩,拥有三倍人口的优势,可是税收收入却已经快被东藩赶上。朝廷岁入四亿贯,而东藩已经逼近了三亿。

    骂东藩穷刮民财当然可以,可不解决问题。晏湲知道,东藩的税收都没有白花,他们的教育体系已经比朝廷更加健全。一代人都接受了教育,下一代识字率百分之百,这实在太可怕了。他们培养人才的数量,是朝廷的十倍。全国精英都更愿意接受府学教育,因为更容易找到出路。无数寒门北上入府学就读,毕业之后给东藩当兵,历练十年之后就是文武兼备的人才。

    这条链条源源不断的产出这些进取心极强的人才,让朝廷如何对抗。科举制的弊端已经显现,哪怕他依然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更加先进,可是成材率太低的劣势,让他无法跟东藩的体系相比。

    晏湲也开始大办府学,废除科举他做不到,但是提高府学人才比例还是可以的。他的府学毕业的学子,也需要入伍十年,或者在海外入仕五年替代军龄。

    他还要健全税收体系,依然是模仿东藩。不模仿不行,东藩吸收全世界的智慧,不断革新税收制度,还跟本国的商人阶层协商,年年都在推广新的经验。

    而朝廷没过几年发现落后了,就只能模仿,甚至模仿都有大量反对者。坚持祖制的势力拒绝任何改变,晏湲四起四落,就是跟这些势力斗争的结果。

    几起几落之间,晏湲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斗倒很多对手。赵鼎已经死了,张浚也被他排挤出去,大权独揽。他的政治动向也发生了转变,以前他是反燕王的,所以他不支持燕王支持的渊圣太子,而是支持建炎皇帝集团。可是建炎皇帝集团,又是守旧派。所以晏湲四起之后,也跟渊圣太子站在了一边。

    幸好这几年四圣临朝,四个皇帝势力相互制衡,让文官集团的力量可以主导朝堂。几年前长寿的宋徽宗死了,朝廷强势收回了他的封地。为此还镇压了十几个皇子的叛乱,也是为此晏湲才被罢官。可到底离不开他,几年后他就又起来了。

    这次他改而支持渊圣太子,让建炎皇帝集团的反击更加激烈。因为他们看到,宋徽宗一死,封地收回。如果他们的家族无法夺取皇位,建炎皇帝的封地苏州势必也要被收回,庞大的家族成员以后要和西北风去了。

    晏湲在海外开拓上,这几年已经落后于东藩,因为他下野这几年,燕王修建了苏伊士运河,东藩府的商人,可以直接去欧洲贸易。而原本跟欧洲的贸易,掌控在大宋商人手中。

    一个大州的贸易量,可以带来千万贯的收益。

    而且东藩境内,物产日益丰厚,竟然已经隐隐超过朝廷境内。大量新机械开始出现,广东开始广泛使用水力机器缫丝。织布机也发明出来。机器造的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山东开始直接用高炉炼钢,钢铁变得极为廉价。武器大规模对外出口,赚取了超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