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三百六十三节 征服(2)

第三百六十三节 征服(2)

城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开始掠夺南方地区的玛雅人奴隶,玛雅人极为好斗。

    随着一片片玛雅古迹被发现,从统计数据中就能看出玛雅人的好战风气。在九世纪前的鼎盛期,玛雅城邦之间拥有大量堤道沟通,高架堤道不但宽阔,而且很长。九世纪之后,开始出现大量防御设施,这说明此时他们开始转入战争。许多城墙有两丈高,而且城里还修建着水坝,在雨林中修建水坝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储水,用水坝储水,很可能是为了防御长期围城。

    显然在干旱季节,他们的文化开始向掠夺和征服方向发展,大概是因为城邦之间的农业发展无法满足生存所需,要么废弃城邦,要么掠夺他人。

    他们是有历史记载的,通过这些记载,能看到大量关于旱灾和战争,以及活人祭祀的记录。灾害不断持续,祭祀就既举行更多的活人祭祀用来平息神怒,活人祭祀又推动他们向其他城邦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战俘和奴隶。几百年的旱灾,这种残酷气候,将他们逼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是大量低地玛雅城邦废弃的最大原因,是一个综合因素。

    当然旱灾并不一定产生这种恶性循环,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对策。大河文明肯定是修建更大规模的水利系统,游牧民族则是选择南下掠夺,雨林民族却开始了互相杀戮。

    现在他们又回到了雨林中,先是进入高地城邦,接着进入低地城邦,将他们废弃的城池逐渐捡起来。如果没有巨大的压力,他们是不可能重新进入这些废弃地区的。巨大的压力,起于宋人征服奇琴伊察,接着是强征劳力,让大量奴隶和城邦祭祀家族逃亡,南迁。但最大的压力,则来自于他们同族的征服。

    乌斯马尔和萨马,在不断兴起。宋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先是基于棉布种植的农业模式,接着帮他们修建了农业设施。玛雅文明之所以退出雨林,是因为旱灾。之所以在尤卡坦半岛残存,不是这里没有旱灾,而是这里的低下是溶洞地形。溶洞垮塌就形成大量的自然天坑,这些天坑跟地下溶井沟通,水量充足。玛雅人看得懂天文,却看不懂地理,所以视这些天然溶井为神迹,甚至将活人推入其中进行祭祀,祭祀雨神恰克。

    宋人则开始深入地下探查地脉,并开始人工干预。沿着水脉打井,又引入槽车等汲水工具。甚至根据地脉,打造出了一些跟地下溶井沟通的自流水渠。实际上这就是西域的坎儿井水利系统,又说是秦汉时期汉人修建的,又说是波斯人修建的。如今在波斯高原上,依然以这种灌溉系统为主。因此技术上没什么难度,只是需要投入而已。

    投入就需要人力,最好的人力就是奴隶。于是玛雅三城开始用棉纺织产业的厚利,雇佣大平原雇佣兵,往南掠夺奴隶,进入了这样一个循环。北方玛雅人的经济越发展,南方玛雅人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北方越是发达,南方越是退缩,一直退到了雨林深处。

    玛雅文明至此分道扬镳,虽然信仰、语言、文字都还保持一致,但在发展轨迹上,却走向了两个方向。北方的开始进入生产扩张时期,南方的则因循守旧,重新开发雨林。

    或许对他们都好,北玛雅人掠夺了大量奴隶,人口激增,生产扩大,大河文明的灌溉系统、生产体系跟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且开始深刻影响传统文化。他们还会进行祭祀,却不在用活人,而改作活牛、活羊和活猪,他们还会进行橡胶蹴鞠运动,但战败者却不用被杀,而是被观众嘲笑,他们的蹴鞠也开始跟宋人接近、融合,变成表演性质。

    随着人口扩大,原有的城邦无法容纳太多人口,北玛雅人先是分出子嗣接管南迁玛雅人的城邦,接着建立新的城池。而这些新建的城邦,都要受到玛雅府的管辖。宋人引入的是一套管理土司的成熟制度,通过册封土司的方式,将玛雅首领变成了土司家族。

    最大的改变,是开始产生一个力量强大的平民阶层。他们原本就是手工业者,现在开始转向商人、技术工作者甚至艺术家,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棉花种植业和纺织工业,极大的改变了北玛雅社会。

    在一片兴盛之中,没人在乎被灭亡的奇琴伊察城邦,只有两个人有些感触。

    一个是李慢侯,一个是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