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三百二十七节 国族(1)

第三百二十七节 国族(1)

人是定居的,他们并不游牧,养马都是一家一户进行养殖,不怎么放牧。更没有契丹人那种规模巨大的群牧司,因此他们的战马数量是有限的。战争频繁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向契丹人买马。但他们的粮食很快就自给自足了,东欧平原的肥沃黑土地,确实不比辽东差多少。他们还从往来的宋国商人手里买到了高产的玉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粮食产量。

    女真人这种半耕半牧生活,其实比纯粹的游牧更有优势,因为他们能储备粮食,躲避天灾。不像游牧民族,一场白灾就能将一个大部打回原形。长此以往,女真人的人口很容易超过契丹人。

    不过耶律大石也有对策,他帐下的契丹人虽然只有十二万帐,可是燕云汉儿却有二十万户,以狼居胥城为起点,名为头下军州的一百座驿站,全都是燕云豪族在经营,他们为这里招募了大量人口,虽然不都是辽国籍,但却跟辽国人没什么区别,其中的读书种子,随时能入籍大辽,每次耶律大石开科举,都有成千上万燕云书生入籍。

    这些燕云豪族子弟,已经让大石建立起了完善的南面官体系,除了负责管理这些头下军州之外,他还在一些重要地方建立要塞,开发农田,比如在西喀喇汗国的费尔干纳盆地,开辟出了数百万良田,如今宋人从大东洲带来的棉种在这里生长的很好。几十万燕云汉人在撒马尔干开发了大量农田,修建了好几座城市,建立起三个地方州。

    又将一些汉儿安置在从虎思翰耳朵延伸到黑海一带的贸易县上,找汉人官员选择了许多地点,既能筑城,又能屯田,还能兼顾商路。在花拉子模人控制的锡尔河流域设置了一个地方州,在乌拉尔河下游设置一个,伏尔加河下游设置一个,顿河、第聂伯河下游都设置了地方州;在虎思翰耳朵上下游各设一个地方州,往东在阿勒坦山南边大河也儿的石河畔,在亦马尔河东源,在谦河上游,在各设一个地方州,管辖这一带的数座头下军州;可敦城设一个地方州,管辖克烈道上的头下军州;在乌古敌烈统军司设一个地方州;在金山以东的潢河、土河畔各设一个地方州。

    在这里筑城、屯田和通商。

    总共十六座地方州,起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别是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显然用燕云十六州来命名,是带有政治意义的。一方面向燕王暗示,大辽对燕云已经没有野心,另一方面,类似于东晋的乔郡制度,用来安抚这些来自燕云的汉儿。也继续吸引燕云豪族归附。每一个地方州,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管辖,向大辽朝廷直接负责。设立枢密院等南面官机构,不但管理这些新设立的州,连之前设立的头下军州都纳入了地方州管辖。

    这些新设立的州,有的州人口还很少,甚至少过头下军州。依然只能依靠燕云豪族帮他招纳人口,耶律大石寄希望于这些豪族能帮他恢复过去燕云十六州的盛况。

    这些在商道和大河畔排列的地方州,还能起到震慑附属国家和部落的作用。而且将汉人固定在一处处战略要地,契丹人将沿着这些城市迁徙,跟汉儿通婚,将汉儿和契丹融合成大辽国族。

    这是耶律大石这几年不断改善创设的制度,跟四季奈钵同时完善,而且意义很可能比四季奈钵更大。单靠契丹人的自然繁衍,基本上很难超过女真等大部,但跟汉儿结合,将大大弥补人力部族。

    契丹族只有十二万帐,四十万口,汉儿有二十万户,六十万口,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部。

    人口意味着兵源,汉儿也不仅仅是步兵,燕云汉儿大多都是半耕半牧,尤其是这些大难之后依然选择投靠大辽的汉儿,许多人在辽东当过奴隶,许多人都打过仗,当过流寇,骑马打仗的本事一点不差。

    下一代人跟契丹杂居在虎思翰耳朵已经十年之久,许多人的习性跟契丹人无异,骑马飞奔不输给契丹人。而且大石也看到燕云那种骑马步兵的优势,恰好燕云步兵装备的战马,就是撒马尔干一带出产的大宛马,他手里多的是,征燕云汉儿做骑马步兵,跟契丹骑兵配合。让大石现在可以动员起二十万人以上的大军,足以震慑女真和漠北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