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三百二十节 生产民族(2)

第三百二十节 生产民族(2)

都是农耕的,无法低成本培养军队。而且规模也比游牧民族大的多,加上管理效率比中国还要低下,一级一级封建主和种姓压迫,连中央集权的集中资源能力都没有,因此面对数以万计的游牧骑兵,印度人习惯了臣服。

    中国人最强势的时候,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基于农耕的农兵制长期保持军事化的情况下,秦国、赵国,甚至最弱小的燕国,也能向草原开疆拓土。到了汉代,哪怕是汉武帝这样的雄主,为了灭掉匈奴,也耗光了国力。就是因为汉代大一统的规模负效应内耗太大,到了唐代,前期人口不多,农兵制依然能压制突厥。后期藩镇割据,这些小藩镇照样欺负契丹人这样的草原霸主。

    李慢侯发现,保持四五百万人口,就能让农业民族在规模和效率上达到优势。不止是中国,中外皆然。罗马帝国前期的扩张,后期的衰弱,都跟规模有关。

    如今契丹人也开始受到这种规模负效应的影响了,虽然他们本族人口不多,可以进行高效管理很动员,保持较强的动员能力。可是他们统治下的人口已经不少,阿富汗、波斯南部地区,都是契丹人名义上的疆土,被大石视作外部属国,向他进贡。

    这一套征服者体系,虽然人管理成本很小。可国土面积太大,依然存在规模负效应。辽国如今不需要直接管理数量众多的人口,却不得不经营地域广袤的国土。不管是控制商道线路,还是稳定四方边界,都是很困难的。

    契丹人过去建立的四季奈钵和五京制度,确实是为了管辖庞大国土的方法,但在当年就已经崩溃,否则不会有女真人的崛起。现在管理的国土面积,更胜极盛时期,已经到了游牧民族控制的极限。

    李慢侯认为,耶律大石要么放弃边缘国土的控制,要么放弃中央集权制。这样的抉择,在后来的蒙古帝国同样存在,蒙古大汗其实已经控制不住广大的领土,集权制已经成为一种制约。所以很快蒙古帝国就崩溃了,分裂出了金帐汗国等四大汗国。事实上如果不是分裂成这些汗国,蒙古帝国在西方的存在,是无法长期维持的。他们要么像匈奴那样,被中原帝国击退,举族西迁,要么像契丹一样,集中精力控制东方。

    已经步入衰退状态的契丹人,无论从侵略性还是从扩张性上来说,都比不上蒙古人,大石已经没有多少西征开拓的动机。历史上西辽击退塞尔柱帝国之后,就不再西征,就是这个原因。

    即便大石继续西征,军事力量上,像蒙古人那样打到欧洲没有问题,占领和经营,是不可能的。契丹人已经到极限了,从东到西需要走一年的疆土,已经将他们的弓弦绷紧,再也无法进一步拉开。

    契丹人一旦稳定下来,没有持续的的生产活动,靠骑在别的民族头上喝血,是无法长久的,崩溃就在一两代人之间,比如八旗子弟的腐朽。李慢侯希望能将契丹人转化成一个生产民族,借助契丹人在草原民族中的文化影响力,逐步将草原文明转化为生产文明。

    所以他千方百计的,挖掘草原的生产潜力,他的军队,已经全部采用皮靴这样耐磨的鞋子、燕云地区规模庞大的武器生产,也从草原上采购原材料,比如穿制铁甲的皮绳。

    但这些都无法形成规模,而且很难在普通民众中推广开来,李慢侯以身作则,试图将草原原料跟中原人的消费品联系起来,最后发现,唯有皮毛是唯一有希望的。虽然苏轼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依然带着浓厚的游牧狩猎气息,但至少是能接受的一种事务。

    “毛皮可能不行。你身上的绒布,倒是细密。那个部族织的?是波斯绒?”

    耶律大石的眼光倒是毒辣,一眼就看出李慢侯身上的羊绒值得推广,北方草原上的羊,主要是肉食,羊毛并不好,牧人用来制作粗糙的粘毛可以,纺织成毛布,很不舒服,皮糙肉厚的牧民都更喜欢穿汉人的布料。

    李慢侯摇摇头:“别想了。你们做不来的。这是山羊绒,吐蕃草原上有极少的产量,比黄金还贵。我千方百计引种过,养不活。而且还坏草场,吃草连草根都吃了,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后世的羊绒,用来专指山羊绒,最早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藏地高原上,分布极少,外地很难引种。到了近代,才开始繁育出适合其他地区生产的藏山羊。即便推广开来,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产量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