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二百七十二节 爪牙(2)

第二百七十二节 爪牙(2)

主,最后在骡马市上被卖了。

    可是他这里又没有冒失的草原人,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女真人,全都迁走了。女真人可比他更了解这块土地,他们不会翻山越岭进犯,綦业也打不过去。他留在这里的意义在哪里?

    之后燕王发来的一些命令,也都是让他搞经济的,比如发展造船、捕捞,甚至跟倭国人学习补鲸。这些都是很难聚人的产业,没有人就不可能有大军。即便从外地调来大军,他都供应不上。

    年轻人总是喜欢多想,给他的命令就是让他稳定局面,他偏偏要往更复杂的地方去想。主要是他觉得局面并不危急,才有这些心思。真的很危急的话,他也就没时间多想了。

    南边的高丽人,王朝腐敗。之前几年,外戚李氏和皇族王氏斗争激烈,乃至皇宫都被烧了,国王一度想禅位给李氏,李氏没有接受。老皇帝刚死,新君号称“太平好文之主”,一听就没什么进取心。开始推行重文轻武,文武矛盾比宋朝还激烈。

    难道王爷派他来这里是让他图谋高丽?

    东边的倭国比高丽还差,混乱了几十年了,一直安定不下来。地方门阀割据,朝廷纲常混乱,权臣、皇帝内斗不断。王爷又让自己通倭国,莫非是要图谋倭国?

    綦业想了很多,直到藩府发来命令,让他将两万多契丹人送回去,说是要送到西域。

    这两万多契丹人,大多数是妇孺和少年,壮丁被女真人征发走了,他们留在后方,被韩剌裹挟带到了这里。虽然是一些妇孺少年,可是对缺人的曷懒甸来说,依然是一笔宝贵的人力。所以綦业是有些不情愿的,他不由得想,难道王爷派他来就是为了这些契丹人?

    綦业一直有些不明白,王爷为什么对西域的残辽那么好。根据惯例,耶律大石打不回来,史书上只能称他们西辽国。可他们打回来,似乎对燕王没什么好处。他们夺回草原,难道不会跟燕王争燕云?可是燕王这些年,没少往西域送人,男女老幼加起来,恐怕不下于五六万人了。

    耶律大石给了燕王很多财物,但燕王不是个图财的人,大量礼物都拿出来拍卖,他自己喜欢的,往往自己买下,他说这是国礼,是送给燕王,不是送给他个人的。燕王的公私财物十分分明,连五国城的道君皇帝送给他的大量字画,燕王都拿出来拍卖,而且卖来的钱,最后又送去给道君皇帝,让道君皇帝的囚徒生涯这几年过的越发滋润了。生的孩子数量都超过二十个了,还有好几个是跟女真女子、契丹女子生的。

    或者燕王是打算将东方的契丹人都送去给大石,好让大石在西方扎根,但綦业觉得这不高明,不可能是出自燕王的手笔。真的担心大石,不该去纵容他,而是要打击他,这才是燕王的风格。大石手里的契丹人,不是在女真人手里,就是投了草原部落。这些人不用管他,大石就发展不起来,就不可能回来。因此如果惧怕大石回来,燕王根本就不需要跟大石有接触,不理会就是最好的选择。

    綦业终于在胡思乱想中被调走了,确认曷懒甸大局安稳之后,东藩府将他调往辽东,让他坐镇韩州、通州、信州三州。

    这三州都位于杨柳河流域,位于辽河地区最北端,北边是兀术势力范围,南边通过辽河直通咸平府,跟挞懒势力范围相通,往西则是潢河,潢河流域有辽国残部萧灭女真势力,还有败退的塔塔尔人势力,因此这里的情况十分复杂,一点控三国。

    这才是綦业认为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各个势力之间游走,才是他渴望的纵横驰骋之地。

    而他得到的命令是,让他往潢河上游发展,原因是萧灭女真部可能撤防。又是为了耶律大石,萧灭女真部苦苦支撑,好容易收回了辽上京临潢府和辽中京大定府,现在好容易聚拢了一点人马,有燕云汉人青壮五千、塔塔尔散兵游勇万鱼,老弱妇孺两万余,竟然要一股脑都送去给大石。

    綦业需要从辽东抽调兵力,多少由綦业自己决定,要求是维持临潢府和大定府不失,余则不问。

    提供给綦业的资源,除了韩州、通州、信州三地的三千驻军,以及这里聚拢的万余人口外,燕山以北的滦河流域、辽西的锦州等地,甚至南关都交给他统筹,他可以动用这里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和财力。

    这相当于像李睿经营河套那样,让綦业经营辽河上游地区。

    权力很大,地方很大,就是人少,最大的难题还不是人少,而是如何填补契丹残部撤离后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