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九十节 藩镇法(4)

第一百九十节 藩镇法(4)

中的上供,只有两税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九都是地方自用的部分。全国上供才两百万贯而已,而朝廷能直接调用的盐税就不下一千万贯。

    “朝廷有诏命。茶盐之利归朝廷,藩镇不应截留!”

    范宗尹设藩镇的时候,也想过茶盐才是主要财赋,上供直接就免了三年,但茶盐却要求由朝廷统一提举。但通过搞私盐,藩镇早就破坏了这个诏令,后来经过谈判,朝廷用允许江北印盐票,换取了一半盐税,换句话说,江北藩镇截留了一半不该截留的盐税。

    不等李慢侯反对,十方就先反对了。

    林永控制的通泰两州,占了两淮盐税的大半,两淮产盐由于放开产销限制,早就超过了历史之最,以前宋代最高峰,两淮产盐两亿斤。李慢侯控制了江南盐政,彻底放开限制,导致淮盐漫灌江南,产盐量已经高达五亿斤。这还只是正规的官盐,纳税的合法盐产,一斤十文钱,每年有五千万贯,地方分两千五百万贯,通泰分了一大半,每年收入超过一千万贯,比李慢侯收的还多。

    可以说,通泰的盐税是林永的命根子,十方代表林永的利益,不可能在盐税上让步。

    李慢侯此时站出来说话了:“地方分成的盐税不能动。我这边倒是有一笔钱可以交给朝廷。”

    吕颐浩很意外,还有藩镇主动把钱拿出来给朝廷的。

    “什么钱?有多少?”

    说完吕颐浩就有些尴尬,跟个商贾一样,跟一群臭藩镇在这里商讨绳头小利,太耻辱了。

    李慢侯笑道:“不多。一年也有个一两千万贯。”

    吕颐浩道:“不是钱引?”

    李慢侯道:“当然不是!制钱,盐票和粮票。”

    一两千万贯可就不是绳头小利了。

    “钱从哪里来?”

    李慢侯道:“盐税啊。江南盐税!”

    吕颐浩皱眉:“江南盐税不是给你了吗?”

    这件事一直是吕颐浩认为赵鼎做的最大的蠢事,将朝廷盐税卖给了藩镇,还没能限制藩镇的财力。

    李慢侯摇头:“哪是给我的?税是朝廷的税,或者你们打算跟江南州府分成?总之有一大笔余钱。每年扣过盐债钱息之后,剩下不少。”

    江南盐税之前已经跟两淮差不多了,一方面是两淮生产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中心南移。江南盐场就分布在杭州以东的海盐等地,临近供应苏杭市场,这是两淮食盐无法比拟的优势。

    放开市场限制之后,两淮盐场每年产量激增,纳税高达五千万贯,江南盐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也是增产的,今年收入肯定超过一千多万贯,而且增长速度很快,李慢侯预计,将来能稳定在两千万贯左右。

    朝廷借了五千万盐债,李慢侯从市场上借到了六千五百万贯,除了一千五百万贯作为发行费被他跟两个公主瓜分外,这笔钱只需要付利息。利息只有一厘,一年才六百五十万贯,因此收入的盐税付息之后,有大量的剩余。这笔钱李慢侯拿走也可以,到期后他来还本,给朝廷后,他就不用还本了。

    这才是正规的借国债模式。

    吕颐浩心理暗恨,感觉赵鼎真是一个庸臣,竟然被藩镇骗了这么多钱。亏他他拿到五千万贯,还赢得了满朝称颂,岂不知藩镇从中每年还能额外刮到一两千万贯。

    幸好有他吕颐浩在,一定要拿回这笔钱。

    “既然税是朝廷的税,那就请郡王递解给户部吧!”

    李慢侯摇了摇头:“虽然是朝廷的税,可是已经押出去了。是我东藩和两个公主做的保,要是将来朝廷不还钱,债主是要找我们的。”

    吕颐浩道:“郡王放心,朝廷怎么会不还钱。”

    李慢侯摇头:“朝廷说不还,我还能起兵反了不成?债主是一群商贾,能耐朝廷何?”

    吕颐浩道:“那郡王的意思是?”

    李慢侯道:“还是立个法吧。叫债法也好,贷法也好,你们定。跟债主们好好谈谈。”

    吕颐浩道:“不如就在这里谈明白了。”

    李慢侯摇头:“跟我谈不着啊。我又不是债主。你们得跟债主们谈。债主有权贵,有富商,全国各地都有。得请他们去临安谈谈。谈好了,我这个保人才好递解税余。不然就得留着还本。”

    那笔钱李慢侯也没动,他的资金目前充足,偶尔紧张可以用借贷来应急,不需要压着大笔闲钱。

    吕颐浩一想也是,跟一个个商贾谈,总比跟李慢侯这种有权有势的藩王谈更容易,料想一个个商贾也不敢狮子开口。

    他心里还是权力那一套运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