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六十八节 盐债(2)

第一百六十八节 盐债(2)


    皮球踢给了赵构。

    动盐税,牵扯面太广,一个弄不好,他这宰相就做到头了。

    赵构也不想做决定,就打算说要朝议,那样就是朝臣共同的决定。可是一想到朝议,就知道这事做不成。

    “还是准了吧!”

    赵构独断道。

    他一个皇帝,赵鼎一个丞相,只要不动朝议,政策还是可以推行的。开朝议,往往都是皇帝下诏,对某些无法定夺的事情进行公议,每一次其实就是皇帝想帅锅,宰相不想担责。比如开藩镇的时候,就开了朝议,经过讨论,范宗尹是力主开藩的,结果最后背了所有的黑锅。

    当然不通过朝议,独断专行,过后肯定会有言官上疏,批评皇帝违反祖制。但这个锅他不背,赵鼎可背不动。相比被骂两声,赵构更害怕东藩手里拿着五千万贯财物。

    于是赵鼎再次去找晏孝广,这一次晏孝广推脱了,这是个大麻烦。关乎五千万贯财物,他觉得太危险,稍有差池,他这个户部尚书铁定完蛋。

    这次赵鼎代表朝廷,是跟一个妇人谈的,宰相跟妇人谈判,这让赵鼎觉得是一种侮辱,哪怕旁边坐着两个公主担保,他还是觉得是侮辱。但他还是愿意谈,他将这种侮辱,看做是为国受屈,带着一种壮烈的心情来谈的。

    妇人是李慢侯的平妻晏氏贞姑,穿着一身扬州夫人的冠冕。扬州夫人已经不再是老百姓给的尊号,而是得到朝廷正式封赏的郡夫人。宋朝的诰命夫人,一品是国夫人,比如梁红玉的护国夫人,二品是郡夫人,晏贞姑就是。

    晏贞姑穿着二品扬州郡夫人的官服,在相国府里跟相国谈判,这是严肃的公事。

    “五年,五千万贯,先只付一千万,余者迤逦付可好?。”

    宋朝人做买卖,是可以分期的。苏轼曾经想买一块叫荆南头湖庄子的地,跟友人商议“有田五百来石,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余可迤逦还,不知可信否?”

    赵鼎摇头:“五千万贯,一次付清!”

    晏贞姑拧着眉:“皇帝得用玺,宰相要盖印!”

    赵鼎点头:“该当如此!”

    五千万贯的买卖,值得皇帝盖玉玺。况且这哪里是买卖,这是榨干藩镇财务的谋略!

    晏贞姑又道:“铜钱,钱引,交割。”

    赵鼎摇头:“不要钱引。”

    朝廷印的钱引,朝廷不要,能有信用才怪了。

    晏贞姑道:“金银,粮食,绢帛都行吧?”

    赵鼎还是摇头:“只要钱。”

    晏贞姑闷声一声:“相国欺我是妇人吧。整个天下,哪里有五千万贯钱?”

    晏贞姑很有气势,她一个二品郡夫人的气场,把当朝宰相都镇住了。

    赵鼎道:“金银,绢帛,可。粮食,不行。”

    现在朝廷不缺粮。而且他的目的是榨干藩镇的财力,粮食就算了。绢帛也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因此算是财力。可粮食量大价贱,要出手不太容易。

    晏贞姑低头算了算:“可以。这是一份契约,要是相国没有异议,就请相国盖章,再请陛下御批!”

    赵鼎看了看,这哪里是契约,简直是一部法规。宋朝人的法制观念很强,做许多事情,都要立法。大概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开港做买卖,就立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推行全国。搞茶叶专卖,蔡京出台《合同场法》,每个人的行为都有法可依。

    赵鼎看到的这份契约就是这样,其中规定,江南盐税合五年五千万贯,由东藩用金银、铜钱、绢帛一次交割给朝廷。东藩征江南盐税五年,五年后,江南官盐场、榷场归还朝廷。五年中,东藩可便宜行盐制,或开盐场,或贩盐船,朝廷不得阻挠,不得加征。

    看到这契约,赵鼎有些后悔。这等于将江南盐制,让东藩控制五年。东藩能干出什么事,他无法想象。

    “东藩想干什么?难不成还要把江南盐场开的如江北一般?”

    赵鼎担忧道。

    晏贞姑摇摇头:“我家公爷不过是想给朝廷求一条财路。真要敛财,开什么盐场。把江南盐场关了,禁五年产盐。相爷你家里吃盐,一斤十贯钱,怕也拿的出来吧!”

    “什么?”

    赵鼎冷汗直冒,他光想着东藩会不加节制的制盐,搞得盐户、盐商纷纷破产。却忘了还可以不产盐,让天下人吃高价盐谋利这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