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宋耻 > 第二十四节 北归

第二十四节 北归

下聚集起来的那些河北巨寇,都愿意渡河北伐。但皇帝不允许,哪怕皇帝此时是赵楷。

    赵楷之所以不同意北伐,一方面是宗泽很难让赵楷相信,他手下那群义兵能在河北平原上打败金军,西军精锐去了都是送死,更何况这些人;另一方面是赵楷实在是不喜欢宗泽这个人。

    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跟有名的忠臣,身上都有十分强烈的个人性格。奸臣如秦桧,他走到哪里都能拉拢到一批同盟,秦桧哪怕被抓到金国做了俘虏,他都能得到金国权贵的欣赏,赏赐大量钱财,让他还可以用这笔钱拉拢更多的人,回国后立刻就能让很多朝臣为他担保他不是金国汉奸。而很多忠臣,却拥有一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的特殊本领。

    宗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磁州留下康王赵构,按说是对赵构有恩的,可是很快他就把赵构得罪了,被赵构身边的汪伯彦等人排挤,赵构的兵马大元帅升帐议事都不叫宗泽了。因为此时宗泽不断催促赵构过河勤王,跟开封城外的金军决战。明知道赵构怕死,才放弃出使金国的使命,留在磁州,此时偏偏让赵构去挑战金兵,而且还是赵构无法反驳的大义,赵构能喜欢他才怪。

    等宗泽在开封站稳脚跟后,此时皇帝是赵楷,他不断给赵楷上书,希望赵楷还都开封,支持北伐,劫回二圣(徽钦二宗),这样的难题,历史上赵构面对的时候,很难办。现在赵楷面对,也很难办,迎回两个先皇,让现任皇帝怎么办?偏偏皇帝还没法回绝。这让赵楷怎么能喜欢宗泽呢?

    这些忠臣之所以会得罪很多人,又能聚拢很多人。主要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坚定的信念,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根本不顾及现实不现实。因此宗泽可以团结大量的下属,因为他够坚决,能给迷惑的人带来方向,他还坚持原则,能够在混乱中恢复秩序。可在正常的官场中,他们这些人往往爬不到高位。

    宗泽之所以一直到金兵南下,都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出任磁州知州之前,其实已经退休了,默默无名。金兵南下,河北地区的官职根本没人去,他被人举荐去了磁州。然后招募军队,抵抗金军,一步步爬起来。

    此时他已经快七十了,之前的官场生涯,就一直在地方上默默无闻。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原则,他考科举的时候,正是王安石变法被清算的时候,可他考试的时候,写了万言为王安石变法正名,为被贬的王安石女婿蔡却鸣不平。此时的官场大势是清算王安石变法,他偏要反着来,赌上自己的前程,只是因为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对的。

    结果考试的结果是同进士出身,也就是没考上,给个安慰称号。从此就只能在地方上当小官,一直是州县官吏,直到退休。

    好容易碰到国难,才通过能力爬上来,结果又一次把所有上司和同僚得罪了。

    他一年内连发二十四道奏章要求皇帝回到东京,可是金军就在洛阳对峙,这让皇帝怎么敢回开封。他要求北伐,夺回两个先皇,这让皇帝如何能同意。加上其他官员都认为北伐不可能成功,赵楷也就名正言顺的一直拒绝。

    结果这倔老头还把自己给气病了,在抵抗了金军一年之后,老头背上长疽,一病不起,临死前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一个国家的兴起,一个国家的沦亡,有时候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的。宋真宗时期,辽兵大举南下,当时跟靖康一样,朝臣分化为主战主和两派,辽军还在燕云,江南籍官员王钦若劝宋真宗南迁道金陵,四川籍官员陈尧叟则劝迁到成都。宰相寇准力主皇帝亲征,最后硬是逼着皇帝去了前线。结果稳定了军心,更运气的是,辽军在战场上一直压着宋军打,可他们的主帅查看宋军城池,竟然在几里外,被宋军床弩射出的弩箭一箭毙命,辽军士气大降,这才有了澶渊之盟。

    如果没有寇准这样的能下压朝臣上逼皇帝的强臣,没有某个无名小兵,几里外射出的那支命运之箭,很难说同样胆小懦弱的宋真宗不会将北方江山拱手送给辽国。

    但到了靖康之时,朝里恰恰没有一个可以团结重臣的权臣,蔡京原本是唯一人选,可蔡京已经年老昏聩,自己都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奸臣也好,忠臣也罢,没有一个能统一人心的核心。如果靖康之变发生在几十年前,当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这批人都活着,结果最多也就是另一个澶渊之盟。

    可到了靖康,不知道是宋朝的运气实在太差,还是金国的运气实在太好,宋国始终没有一个主心骨。文臣中,蔡京这样的权臣老了,武将中,种师道这样的老将老了,宗泽老了,而且都是很快就死在这两年间,让北宋朝廷好容易等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物,马上就又失去,仿佛老天爷在故意耍弄她一样。

    宗泽死后,引起了一阵恐慌。

    但宗泽这一年多的筹备是有价值的,他准备了大量物资准备北伐,北伐虽然没进行,可物资还在,开封的局面并没有恶化。

    另外宗泽死的时候,还是夏天,金军主力还没有南下,宋朝有的是时间进行调整。宗泽死了,还可以派李纲去。这些文臣其实最大的作用,并非他们的军事才能,而是他们的坚定信念,李纲很合适。

    但赵楷却将开封防务,交给了康王赵构,让康王继续镇守开封,让李纲继续防御宋城。

    就在这种情况下,李慢侯护送公主的銮驾,缓慢的开到了扬州。

    李慢侯是正月出发去浙东招兵的,路上花了不到十天,但招兵就用了二十天,回来的路上又用了十多天时间。回到浔溪村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了,休整几日后就继续出发。可是这一路上实在太慢,走两天停一天。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做足准备。李慢侯考虑到,他这些新兵,很可能一到应天府,就会被派去打仗,至少有这种可能,他不能冒险,让这些士兵白白送命。

    他问过西军老兵,这些人能不能打仗了,好几个老兵告诉他能打个屁。说这些新兵,上了战场,如果命不好恰好遇上一场大战,能有一半活下来的就不错了。大多数人可能浑身打颤,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

    对于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成功者”的判断,李慢侯是相信的。所以他需要时间,将部队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训练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训练是最安全的方法。因此一路上,走走停停,很缓慢。

    经常扎下营地,然后在西军老兵的带领下,演练军阵,厮杀技巧。同时沿路上也搜刮了一些地方的库房,当地官府只要有的,没有不舍得的。不但让士兵们大口吃肉,还搜刮了几千套铁甲。

    这些山民,身体素质都很不错,本就是常年翻山越岭,进山采药、打猎的生活习惯,体魄相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要好很多,他们又是高淘汰率下的胜利者,因此身体素质是优秀中的优秀,以前身体瘦弱披不动重甲,在经过几个月的暴饮暴食和玩命训练之后,大多数人已经可以穿的动铠甲。

    宗泽死讯传来的时候,李慢侯正带着这些人在扬州大营训练。

    今日的训练内容是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