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大明小人物 >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合作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合作

平坦。农闲时节让百姓来我州作坊劳作,县衙有了收入,百姓也得了工钱,我州作坊也解决了缺劳动力的问题。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梁文盛这次交出了实底。

    “梁大人境内什么作坊需要劳动力,共需要多少劳动力?”凌知县接着问。

    “我州的何家镇正在筑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水泥作坊尤甚。贵县能组织多少丁壮?”

    “我县在册丁壮有近三万,难道梁大人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凌知县吃惊道。

    “加上隐瞒的人口五万丁壮应该是有吧?”梁文盛问凌知县。

    “嗯,应该是有的。”凌知县毫不避讳地答道。

    瞒报人口的现象在明朝各地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各地方官员之间早已不再避讳。

    “如果凌知县能为我州输出五万丁壮,到时贵县每月便有五万两银子入帐,按半年计算就是三十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凌知县可以自由支配,明年的粮荒问题也能解决,凌大人的政绩也必然评为优等。这等好事,我首先想到了凌大人,你可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时机啊”

    凌知县思索片刻,不放心地问:“你确认明年三月开春后,就可以完工,这些丁壮可以回乡耕种?不会耽误农时?”

    梁文盛呵呵一笑,说道:“凌知县的担心我知道,

    这些丁壮我州只是临时使用,不会让他们入籍我州。等开春后,自然是让他们回乡的。”

    听梁文盛如此说,凌知县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地方官员都对户籍管理非常重视,人口丁壮是地方最重要的赋税和徭役保障。也是地方官员政绩的评选标准。如果地方官员的治下人口流失严重,不但流失了赋税和徭役的来源,更可能因此获罪。

    这时候,凌知县已经回过味来了,梁大人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其实就是他的境内缺劳动力,来向他求助,借劳动力来了。这个时候不向他提条件,更待何时。

    不过作为读人的凌知县自然也不会太过份,况且梁大人虽说是举人出身,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他以后升迁已是必然。

    想到此,凌知县便说道:“既然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梁大人又保证明年耽误不了农时,我便同意梁大人的提议,只是我为县内百姓提两个要求请梁大人务必答应。”

    梁文盛心想不会是要讲价吧?他有些后悔没给自己留有余地,但仍是笑着说道:“凌大人请讲。”

    凌知县毕竟还是一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脸皮修炼得还没有那么厚。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梁大人,你也知道我县山多地少,百姓生活困苦。贵地在梁大人的治理下现在财税充盈,百姓安康。我的想法是这五万丁壮去劳作时,这一日三餐能否由所在作坊免费提供?”

    梁文盛心想这还是变相的提高工钱啊。他心中快速的计算后,最后得出如果提供一日三餐,每个丁壮每月就要多支出半两银子。这就相当于是三两半银子的工钱,与本地工人相比还是便宜些,况且本地工人也都提供一日三餐,对于各作坊来说也不多费事。

    于是梁文盛便答应了他的这一要求。

    接着凌知县又说:“现在正是江南粮价最便宜的时间,县衙本打算从江南买些粮食屯积,以应对明年春天的粮荒,无奈缺少银两。梁大人能否先预先付两个月的管理费,我县趁粮价低的时候购进一批粮食?”

    “这事好办,我州也打算从江南买粮。凌大人需要购买多少粮食,我州一并买来便可。”梁文盛说道。其实他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现在江南的粮价大约是五分五钱到六分银子一石,运到本地后差不多每石有五钱到七钱的运费。如果给沂水县每石七分银子,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买的粮食越多,粮价就会越便宜,运费也就更低。

    “先买十万石吧。”凌知县回答道。

    “行,我州也打算购进十万石,这样一并购进。贵县的这十万石到了沂州后走沂河直接到沂水县城。就相当于预先支付七万两银子如何?”

    凌知县知道这其中梁知州有点利润,但刚才他痛快的答应了第一个要求,再加上这买粮的事情不用他操心费力,直接送到码头。觉得也算合理,便答应了梁文盛的要求。

    大明小人物

    大明小人物

    还在找"大明小人物"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易"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