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八百七十七章、茶楼擂争(36)

第八百七十七章、茶楼擂争(36)

识。

    自尊按个体所获得尊重的来源方式可分为尊严与荣誉心理两种,自尊所包括的尊严与荣誉心理都是在追求他人的尊重,只是尊严是以强制他(她)人的方式去追求,而荣誉心理满足则是由他(她)人自然的内心尊重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的心理感受。

    信念在心理生理的评价体验除表现为自尊中的尊严外,还表现为尊崇意识。

    尊崇则是个体对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真正发自内心的高度的敬重。

    高度的尊崇即为崇拜,崇拜外在可表现为狂热、迷信、崇尚、敬奉、佩服、钦佩,乃至其衍生出的对崇拜对象生活事业经历和其它细节的追捧、崇拜对象的榜样化、“一好百好“的晕轮效应、对崇拜对象的敬畏感和神秘感等等。

    (4)信念在意识过程上的反映

    信念在意识过程上的反映为个体的人格倾向。

    人格倾向若按心理过程来源产生过程不同可分为志向与志趣两种,在个体信仰世界观等理性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倾向称为志向,而在个体嗜好与趣味等感性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倾向称为志趣。

    人格倾向是个体判断事物善恶、美丑、好坏的根本标准。

    人格倾向若按由人类整体性到个性化演化的区别,又可分为人性、人格特质和性格素养三个层次。

    2、先天的人性

    人性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这里所述人性就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

    人性由于是人所共有甚至能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人性按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可分为自我类人性与社会类人性两部分。

    自我类人性是指与个体需求相关的人类共有的个人意向,包括相应的好奇心、食欲、解暑去寒的欲望、情爱的追求等;社会类人性则是指个体在与他(她)人乃至各社会群体间互动中相关的人类共有的社会意向,包括相应的同情心与正义感等。

    从自我类人性的自我控制角度来讲,自我类人性则主要体现为人类以趋利避害的天性为核心的各种本能。

    主要表现在于个体在相应社会群体内对自由或权势的追求,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是个体欲望需求与自我潜能这两方面推动力量相结合的结果。

    社会类人性从自我控制角度来讲,是指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与生具有的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心理本能。

    社会类人性是人之所以会形成社会道德的潜质与根本。

    孟子认为人有四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也都是人类原始的社会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