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七百二十三章、个体成就(3)

第七百二十三章、个体成就(3)

    李亚峰的志向固然比较远大,常有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篇经典文章忽悠了之叹;实际上肯定还是自身不足或者条件不具备吧?

    这里,我们且仅以成为区区一名围棋高手,来简单探讨一下,成功都需要些什么条件?

    成为围棋高手的十个台阶。

    让我们客观地分析一下,一个小孩到一个九段甚至超一流的棋手,会有多少的阶梯要攀登。

    第一台阶:启蒙的环境。

    这是一个前提。

    在其他的地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能争论,但是,在围棋上,环境就是一个前提。

    这环境包括教练的水平和对手的水平。必然是先有环境这个“鸡”,才能有围棋手这个“蛋”。

    研究了几乎所有的超一流棋手的成长的历史,没有一位棋手会不注意到自己的启蒙环境。

    不是什么意外,聂卫平和马晓春的父亲,都是围棋爱好者。

    俞斌的小学老师,是一个棋迷。

    赵治勋的伯伯,是韩国现代围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赵南哲。

    围棋手除了在家庭中启蒙之外,还可能在社会上启蒙。

    如果家长要挑选一下到哪里学棋的话,最好看一看谁在当教练。

    教练的棋力,不一定很高(例如业余初段以上),但是却必须有自己的特别的观察能力,能知道小孩的问题,在心理上对孩子有一定的研究。

    而他自己的棋,最好是比较“正”的,尽可能少偏着,不“油”,棋风和棋德都好。

    在文化背景上有一定的造诣的教练,则更是会对小孩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海和北京等围棋开展得很好的地方,这样的教练人数不少,其他地区则不多,或许这就使很多偏远地区的聪明小孩没有机会成为棋手。

    孩子要有一定的对手群,这是能保持一定的对局量的重要条件。

    在常昊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曾经带他到很多比赛场合,观看对手下棋,有机会的时候,请高手下让子棋进行指导。邵炜刚的教练陆勇和,曾经和附近的一些有业余棋手的工厂取得联系,将孩子带到工厂中和业余棋手进行“对抗赛”。

    在上海一些围棋训练班上,采取的“升级”制度,就是在让学生始终能在一个有相当密度的对局环境中学习围棋。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在围棋传统基础好的地方,就容易培养出好的棋手来。

    而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目前只能在东亚三国中产生。

    第二台阶:酷爱围棋。

    虽然在一个棋手的一生中,对围棋的热爱贯穿一生,但是,在起步的时候尤其需要,它是将围棋由爱好转变成事业的关键的因素。

    对一个孩子是否喜爱围棋的观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

    当年邱百瑞是在无意之中发现常昊对围棋特殊的爱的。

    当常昊初次来到俱乐部的时候,邱百瑞让常昊先在一边看别的小孩下棋,常昊一口气看了两个小时。

    从心理学上看,再文静的5岁孩子,也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同一个对象上20分钟。

    而常昊当时只知道“4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