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三百三十八章、冲击3段(10)

第三百三十八章、冲击3段(10)

次,有几个人表现不错,分别是王志刚、李铁如、张伟。

    王志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李铁如、张伟则是无关紧要的,同时表现也很不错的配角。

    王志刚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本次比赛过关斩将,豪取九连胜而堂堂正正地登顶。

    九七年的小蔡夺冠,是承德市多年比赛里面,唯一一次非成名高手成功夺魁;当时他属于黑得过分的大黑马。

    其实,他也纯属于厚积薄发,实力也已经到达了那个高度。

    只不过他没有经历普通的,拿几次前六名之后再夺冠的正常“程序”而已。

    而王志刚,那纯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

    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

    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

    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

    知贵精,不贵多。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

    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

    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

    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

    他说: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

    英国文学家柯尔律治的读书四喻中,说的好:有的人“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是豆渣”;有的人“好像是计时的沙漏,注进水,流出来,到头来一点疤痕也没留下”;有的人“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弄脏了些”;还有的人“像是宝石矿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宝石”。